□晨報記者 徐 運 通訊員 董小玲
  基礎設施是城市發展的基石,它們默默地為城市奉獻著自己的“青春”。隨著城市發展節奏的加快,一些基礎設施不可避免地面臨更新換代,需要“退休”或“下崗”。選擇性地改造和利用這些“功成身退”的“無名英雄”,綻放出它們的“第二次生命”,這既可以減少浪費、節省投入,也是保留城市歷史記憶的有效路徑。
  基礎設施“功成身退”
  每個基礎設施的建成,是基於當時需求的考量。但由於設備落後、影響周邊環境、重新規劃選址等原因,基礎設施被廢棄和拆除的現象並不少見。1999年6月29日,由於供水管網系統的佈局變更,為進一步提高居民生活質量,拆除了位於原盧灣區麗園路713弄內的上海最後一座公用給水站,結束了公用給水站的歷史使命;同樣,因外灘通道工程的建設,被稱為“亞洲第一彎”的延安路高架外灘下匝道失去了其存在的必要性,於2008年被拆除。
  然而,有一些停止使用的基礎設施並沒有拆除而是暫時閑置。如,隨著北京市“藍天碧海”工程的進一步實施,一批原始、簡陋、老化的供暖設備逐步退出歷史舞臺,鍋爐房淪為雜物堆放處; 記錄上海發電歷史的燃煤電廠——上海南市發電廠,2007年為配合上海電力工業“上大壓小”的戰略轉型、世博園區的建設需要,停止了全部機組,留下了空蕩的廠房和高聳的煙囪; 原本是鐵路貨站、沙石碼頭、煤炭堆場、水泥廠、造紙廠等基礎設施以及污染型工業密集的徐匯龍華港老碼頭,為減少污染和“後世博”開發的需要,2007年這個百年老碼頭卸下了歷史重擔,等待命運的重新安排。
  改造再利用煥發生機
  廢棄的基礎設施記錄了城市發展歷史的點點滴滴,在城市發展進程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。那麼,拆除就是它們唯一的命運嗎?實際上,一些具有歷史意義、風貌保存較好、具有利用價值、可塑性強的基礎設施完全可進行改造再利用。
  北京的“藍天碧海”工程並沒有讓鍋爐房從人們視線中消失,而是對其進行統一規劃:將廢棄燃氣鍋爐房改造成社區服務活動中心、圖書閱覽室、健身活動室、社區早餐點、社區菜站、社區維修處、社區家政中心等公益性設施。
  上海原南市發電廠的舊廠房、煙囪,被改造成難得的“原生態展品”,依舊挺立在世博園內。緊鄰廠房的大煙囪變身為巨型溫度計,成為世博會的氣象景觀塔。借助世博會舉辦的契機,這個擁有百年曆史的發電廠實現了華麗轉身。
  上海龍華港老碼頭並沒有沉寂太久,就被打造成了飽含歷史記憶感的濱江公園,吊裝集裝箱的龍門弔被打造成特色的觀景平臺,沿江的拴錨樁則成了具有歷史記憶感的雕塑小品,而貨運火車頭、部分鐵軌則融入綠地景觀,成為公園中一道亮麗的風景。如今,龍華港老碼頭舊貌換新顏,一躍成為浦江西岸文化大走廊。
  廢棄基礎設施雖已難以持久利用,但其蘊含的歷史意義和被改造的可塑性使其擁有了綻放“第二次生命”的魅力。(資料提供:上海復旦規劃建築設計研究院www.fudandesign.com)  (原標題:城市基礎設施綻放“第二次生命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y19dypsw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